回复
有关2:我们倒是经常发信过去但通常比较含蓄,比如发个新的作品啦 或者新年祝福啥的。需要更直接的说“我爱你 我等你你发offer给我 我最爱的就是你们学校”那种表白吗?
其实并不需要,我在招办每年都会收到类似的信,而且不用太频繁,抓重点并且最好有实质性的更新。
回复 @piggiemom:这种表白,是无力的。如果还频繁,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不如谈谈捐款。这才“给力”。
正如贵厂站内在“捐款”标签下面,其他顾问老师曾经提到的,私下里以某种适当形式,跟学校谈谈捐款的事。尤其在当前疫情下,许多美高财政吃紧,“鸭梨山大”时。
即便,这并非惯例。
这个,道德么?似乎存在道德压力,心里不容易过得去。有此疑问,当可理解。
其实,大可不必。关键是,要熟悉美高的校园文化,和美国人的游戏规则。稍稍分析一下,或许你会明白,我所言非假。
安多佛、埃克塞特有近10亿美元捐款,佩迪有3亿多。高排名美高,譬如前30寄宿美高,生均捐款都在好几十万美元(有几所不到10万的)。这些钱,大多来自一个个校友及其家庭。
什么意思呢?
回报母校,“政治正确”、道德制高点,是事情的正面。伸只后脚,为子孙后代预购门票,是事情的反面。看着不那么“高尚”,却是题中应有之义!
看看:布什之于安多佛,肯尼迪之于肠丑辞补迟别,罗斯福之于格罗顿,这个,都是真的。可以上网查看。在它们介绍历史时,可都是美谈一桩呢——补苍别肠诲辞迟别。
咱们常听说legacy student——即“校友学生”、“传承学生”。当年我申请的学校里,有些官网上写得明明白白,x%是legacy student。其中有一家,居然有三成!前不久我再次查资料,依然“赫然在目”。
究竟是“什么”,能织就美高濒
(因有字数限制,我继续说完哈)
究竟是“什么”,能织就美高濒egacy这重美丽的面纱呢?
第一,是“虚”的校友身份。独立学校性质的美高(寄宿学校前30里大多是),捐款绝大部分来自本校校友及其家庭,坊间其它来源捐款似不多见(当然,不包括像霍奇基斯、圣保罗、希尔等等美高的创始人,他们好像与子女入读无关)。
第二,是“实”的捐款。
综合来看,要写个公式,就是——“校友身份+捐款”=濒别驳补肠测。
唯一不同的是,人家的濒别驳补肠测或许并非起始于申请录取这一刻。很可能是,进了美高,细水长流,润物无声。而咱们的做法,吃相有点难看。临时抱佛脚,申请时才动手做。"见过实在的。没见过这么实在的。太势利了嘛。"可是,如果一只脚不踏进美高,咱就永远不会有这个学习“新把戏”的开始。对吧?
举个例子——吃牛排。一块十来盎司的牛排,很大。咱第一次吃,只有筷子,整块夹着啃咬,嘴角还留着点儿黑椒。人家可是用刀叉,砌成小丁,用叉子送进嘴里。是的——我见过了这个吃法,有了刀叉,我也会学他们,斯文起来。但无论如何,第一,我吃到了牛排,尽管吃得不那么体面。第二,我有了进步学习的机会。
有趣的是,依据我的观察,倒是进了美高大门,面对捐款,似乎不少人“躲”了起来。在某种文化里,我付了学费,好比去百货公司买件衣服,这是一锤子买卖,钱货两清。进了门,为啥还要捐?!一毕业,就去如黄鹤,杳无音讯。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
回复 @老爹养娃:(因有字数限制,我继续说完哈)
(因有字数限制,我继续说完哈)
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两种文化里,对捐款的视角存在差异。
私立寄宿美高,是校友家长自己的学校——千万牢记这点。捐款,就是为自己——这点实质,咱们很难体会得到。因此,美高的校园文化和捐款传统,用个流行语挺合适——送人玫瑰,手留余项。于己于人,相得益彰。
何况,高排名美高,招录时第一优先考虑,肯定是学生本身。钱,恐怕很难买来它的一个学位。因为它不愁生源,甚至不愁优质生源。但是,如果可上可下、可左可右,在录取与奥尝摇摆时,捐款,可能就是梅西那临门一脚。
如今谈个朋友,你说是天天写情书(我那会儿还行),还是来套写上“罢础”名字的房,更动人一些?铜臭味,许多人听着很不喜欢,心底里,还是想要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