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您说的有道理,但是您说的是理想状态下的解决之道。实际是,首先咱们现在讨论的是未成年人,还是青春期孩子。并不是家长们要替孩子做决定,使未成年的孩子尽可能免于进入不适合的环境是家长的责任。
即便是家人朝夕相处都难免有矛盾,孩子学习与人相处中解决矛盾是有必要的。但是与寄宿家庭之间如果发生矛盾,双方条件是不对等的,也即是说孩子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如果是出于友谊和关爱而做寄宿家庭的,出现矛盾就简单得多。但恰恰这又是极少数。
大家送未成年的孩子出国留学,心中有多少纠结和不舍。孩子需要成才,早日适应美国社会早日英语过关当然谁都希望,而孩子们也已经背负了他们这个年龄多不该背负的责任。看到那么多寄宿家庭不合适产生的问题之后,顾问和中介们在尽可能为学生寻找适合的寄宿家庭之余,是否也应该提醒一下家长们,在所谓融入美国社会的期望值之前,首先应该想想孩子住在别人家可能受到的委屈和伤害?
我并不是说寄宿学校一定比走读学校好。我是说大家在主张住在寄宿家庭有利于融入美国社会及语言环境更佳的同时,应该多考虑考虑,青春期的未成年孩子住进了素不相识的别人家,孩子的情感和心理上会经历怎样复杂的情况,自己希望他现在就面对,还是希望他成年之后再面对,我觉得这才是家长们更应该重视的问题。
您显然对这个问题已经深思熟虑了。愿一切都顺利。愿您孩子平安!
回复 @纽约韩梅老师:谢谢您。我孩子是去年走的寄宿。当时我们咨询时候预估孩子标化成绩不高,顾问建议我们走读,并且举了很多homestay的成功例子。后来考出来成绩很不错,顾问就说不要申走读了,走读的话寄宿家庭是个未知数,有风险。
我很明白很多走读学校条件升学比寄宿学校好多了,但是家长要问自己一下,自己孩子真的需要学术那么好吗?实际上对于多数孩子,很多寄宿学校的学术都足够孩子学习了。走读学校有多少升入常青藤跟中国孩子真没什么关系。为了这个没有关系的因素放弃寄宿学校而让十几岁的孩子面对一个可能出现的复杂人际关系,真的有必要吗?
这位家长分析的很全面也很深入了。家长是很纠结的。不过差一点的寄宿学校中国人有点多(比如奥惭础),小孩自己不愿去,宁愿选好的走读(住家是台湾人,家里的小孩已读大学出去了)。这样是否比美国的住家好一点?
回复 @lj18182: 这个真的不好说。台湾人在家也不说英语的吧,放学回家不就没有语言环境了吗?还有需要注意的是放学后或周末的学校活动他们愿意接送你吗?
以我所了解的,寄宿学校在周末会有一些活动,即便不参加活动也可以运动打球,但是丑辞尘别蝉迟补测的周末如何过就不好预测了。寄宿学校中国学生多,但是如果生源质量没问题,同学们互相帮助一起努力有什么不好呢?当然,孩子自己选择最重要。
谢谢你的回答!小孩也想周末多点活动,这个提醒我们要和住家沟通这个问题了。还有申请的寄宿学校在飞补颈迟濒颈蝉迟上,一直在焦急地等待和争取,不行就只能走读了。
就在寄宿家庭讲不讲英语的问题这一点我略做些回应。这个语言环境在那儿。但是能不能最充分地利用那个环境还跟具体孩子有关。如果某个孩子只是说“你好,晚安”之类最简单的英语,其它时间都藏在自己房间里,那么这个英语环境就表现不用它可能有的益处。我们的一个例子就是这样。孩子没愿望要跟寄宿家庭聊天练英语。他的寄宿家庭还很努力希望晚饭后把学生留住说一会儿话。但学生通常没有什么问题或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