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379***9701:您说的这些,很多人参加,而科研只是对前三十的大学有用。也就是说,很多孩子会有类似和相同的经历。除非这个项目本身,比如某个具体的科研方向,比如,弱水在反动力磁悬浮下的微粒子运用轨迹,只有非常少量的学生参与,这个项目本身不会出现雷同(一定要确保这个),并且这个项目后期,中介机构保证出论文和老师的推荐信。而且这个项目的时间超过半年(最起码写的材料中要这么显示),难度和孩子的过去经历,以及未来申请的方向是匹配的,就可以参加。剩下就是考虑的性价比啦!能买到的都不是好的。
我一般建议学生借助父母的行业和工作背景,找出一个独特性的活动,这样性价比最高,而且能保证独特性,感受什么的还很真实。因为是成长在这个家庭,理应比同龄人要了解很多。而且一些经历和感受,可能是很多年的行业感受和认知,小故事也多,更有说服力。
给您举个例子,今年有个学生申请的案例,康奈尔大学录取1490,父亲是艺术家,孩子写的经历是如何把2顿的画,变成3顿的沙盘,这样就可以让盲人看到世界名画。这里两个观点来自于父亲:艺术大多都是基于视觉的,盲人看不到,很可怜。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真实的吗?一开始,我以为我帮助盲人认识了真实,结果,是盲人帮我看清了什么是真实(扯到哲学高度)。学生还在父亲的帮助下,制作了沙盘等等。这种思路,我们了解了,文章也写不出来,因为都是长时间的感悟。所以,这种材料才是具备了独特